美股在上週初維持弱勢,直到通脹數據公布後,大市出現暴力反彈。納斯達克100指數上週四大升7.4%,是有史以來第14個最大單日升幅;納指週四、週五兩日累升8.4%,創2008年12月以來最大兩日累計升幅。過去大跌市亦不乏暴力反彈,例如在納指首20名最大單日升幅中,絕大多數集中在2000年至2002年科網泡沫爆破期間,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,但暴力反彈多數並非大跌市結束、股市見底之日。今次會否一樣?反彈行情將延續到何時?有那些受惠板塊和投資機會?本文將會逐一分析。
今次暴力反彈與過去反彈在背景上的不同
今次促成美股暴力反彈的背景是美國通脹顯著回落。10月消費物價指數(CPI)按年升7.7%,但少過預期和上月升幅,為今年2月以來首次低於8%。撇除較波動的能源和食品價格,核心CPI按年升6.3%,同樣低於上月升幅和市場預期。數據公布後,美匯指數急跌,長短年期國債息率亦顯著回落。市場對聯儲局的加息預期亦明顯降溫,終端利率/利率峰值(Terminate)回落至5%,市場甚至估計在明年11月便會進行減息。市場對10月CPI數據的反應或許過大,畢竟數據(按年升幅)仍然較高兼遠超央行目標水平,但從債息變化以至利率期貨引申的加息預期所見,市場已在計入通脹見頂、加息見頂、債息見頂的預期。從過去經驗看,要迫使聯儲局屈服於高通脹而進行貨幣政策轉向(Pivot),需要符合兩個條件:經濟衰退和失業率飆升。例如在1974年,當時美國GDP按年收縮1.9%,失業率飆升至6.6%。現時美國經濟尚算強韌,失業率仍徘徊於歷史低位,聯儲局貨幣政策轉向仍言之尚早。
回顧納指首20名最大單日升幅中的日子,聯儲局在多數時間已進行減息或量寬等的放水行動。今次僅建基於加息步伐將會稍為放慢(市場仍廣泛預期12月將加息50點子),加息週期仍在途中。這是今次暴力反彈與過去反彈在背景上的不同。
「通脹見頂、加息見頂、債息見頂」概念
不過,美國CPI確實已有見頂跡象,至少一個短週期的頂部已經出現。回顧美國過去兩輪大型高通脹週期—40年代和70年代—分別出現過三次頂部,說明即使有結構性因素,但因按年基數效應以及週期效應,通脹亦不可能無止境般往上衝,中間肯定會回落,然後再上。這不是說今次通脹同樣將會出現幾個頂部,但按年基數效應拖慢通脹步伐只是時間問題。此外,幾個通脹領先指標包括ISM服務業PMI中的價格指數、NFIB小型企業漲價計劃比例等均已先行掉頭回落,加上油價在今年6月中再試前高失敗後便持續下滑。儘管通脹回落的過程或有反覆和波折,但短期頂部可能已經出現。CPI數據已成功扭轉了美匯和美債息的升勢。由去年11月起,環球股市下跌已歷時一年。今年的股市下跌背景在於主要央行激進加息,導致債息飆升,美元上升,繼而出現殺估值、流動性緊縮等問題。現時形勢已扭轉。短期而言,美匯指數和美國債息跌勢頗急,不排除會出現超賣反彈。但從匯市、債市走勢看,市場已在炒「通脹見頂、加息見頂、債息見頂」概念,除非中間有儲局官員發表強硬講話,相信美股有機會出現一段蜜月期,出現一波較似樣反彈。
不過,近期反彈不代表本輪跌市背後的大環境出現轉變。加息步伐稍為放慢並不代表加息週期結束,貨幣緊縮環境仍然未有改變。加上美國多組經濟數據疲弱,10年期減3個月期國債息差已出現倒掛,反映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只是時間問題,屆時美國企業盈利或將急速放緩。事實上,從第三季季績所見,美國大型科技巨企業績接二連三爆雷,不單下調來季盈利指引,而且更在績後宣布大規模裁員計劃,這些都是巨企們警示營商環境惡化。
美元、美債息回落下 最受惠的投資工具
無論如何,在美元和美債息回落下,國際資源價格已有所反應,其中年初至今備受打壓、其走勢與美元呈負相關性的黃金的反彈幅度最大。資源和能源股相信將會進一步受惠,預料金礦股亦將反彈。整體而言,除了美匯因素,中國官方正式公布20項防疫優化措施,為經濟復常踏出重要一步,對資源以至能源的潛在需求將會回升。隨著債息回落,今年以來的殺估值行情或能得到喘息機會。事實上,不少科網股、增長股的估值已顯著收縮,再進一步下殺的空間已收窄。除了科網股,同屬科技股的半導體板塊同樣出現殺估值行情;加上經濟衰退風險,該板塊在第三季錄得較大跌幅。但板塊內的權重股業績並未如預期般差,加上台積電獲股神巴菲特入股等消息提振,可見該板塊出現超賣情況。當宏觀因素稍為喘定,相信半導體股有力反彈。
整體美股亦當然能夠受惠此反彈行情。股價權重(Price-Weighted)、以健康護理和金融股為主的道指是近期美股最強勢指數。相反,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100指數表現最為落後。直到CPI數據公布、美匯和美債息回落後,科技股才大幅攀升,納指表現才有起色。
到底大市見底了嗎?此時仍言之尚早,注重防守的投資者仍可聚焦在穩健的投資工具上;想入場炒美股/加密貨幣的投資者,則需注意風險。若果你仍未有美股戶口,可考慮交易$0手續費的 Firstrade 第一證券。
以上內容並非投資建議,投資有風險,請謹慎投資。
留言
發佈留言